“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大都元曲名家作曲时用韵情况编著的《中原音韵》和《广韵》系的韵书比较起来,其韵部大大简化,只有19个;声母浊声消失,入声也派入平上去3个调类里去了。《中原音韵》直接反映了大都当时的口语读音。” “洪武八年,朱元璋以旧音出江左,多失正,命乐韶凤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。乐韶凤等人参考《礼部韵略》等书,并根据当时中原雅音,对旧韵的韵部进行了大胆改革,经过归并分析之后,共得平上去声各二十二部、入声十部。乐韶凤等人所归并旧韵与《礼部韵略》、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等机械地合并韵目有着本质的区别,书成,被朱元璋命名为《洪武正韵》。” “《洪武正韵》成书在《中原音韵》五十一年之后,虽然都是反映中原语音,但是《洪武正韵》和《中原音韵》在声母的清浊、韵母的归字和入声方面都有所不同,这是因为《中原音韵》依据的是‘古法’,在当时更多属于‘南音’,与《洪武正韵》所反映北方读书音产生了巨大差异。因此《洪武正韵》其实也是中国官修韵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,尽量减少了‘古韵’的影响,而将‘今韵’也纳入了韵书当中。” “当时还有宁献王朱权作《琼林雅韵》,卓从之作《中州乐府音韵类编》,朱权曾孙朱谋玮作《骈雅》,是中国第一部收集、训解双音词的专著,把凡是两字成为一义、或字异义同的词都类聚加以解释,所以称为《骈雅》。此外还著有《六书本原》、《六书著论》、《六书贯玉》、《字原表微》、《说文质疑》、《说文举要》、《古文奇字辑解》,《古音考》、《七音通轨》、《方国殊语》等书。” “同期吴元满著有《六书正义》十二卷、《六书总要》五卷、《六书溯原直音》二卷、《谐音指南》一卷。其《六书溯原直音》二卷所采用的直音系统,反映了当时北方的读书音。” “万历时期,梅膺祚著有《字汇》十四卷,流行极广,该书按部首编排,将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根据汉字意符所定的540部首,改并为214部首;” “《字汇》为中国字典编纂法奠定了基础。后来明代张自烈的《正字通》,清代张玉书等人奉敕编纂的《康熙字典》以及民国年间的《中华大字典》、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等都按照《字汇》的体例编定,对汉字规范作出了贡献。” “明末方以智作《通雅》五十二卷,李当秦著《文学订讹》二卷,施端教著《六书指南》二卷,吕明伦著《字郛》二卷,方中通著《篆隶辨认》二卷,《音韵切衍》二卷,《古今释疑》十八卷;方中履著《切字释疑》一卷;濮阳涞著《韵学大成》四卷,程元初著《律古词典赋叶韵》十二卷,吴继仕著《音声纪元》六卷,汪九漪著《七音类集述》。” “清代小学人才辈出,著作如林。江永、戴震、江有诰等人对上古音、中古音的构拟和研究作出杰出的贡献。特别在乾嘉时期,以戴震为首的‘皖派’大力提倡语言文字的重要性,主张‘精核之考据’,从而扫除了传统小学研究之积弊,使清朝小学走上了繁荣的道路。” “黄生著《义府》二卷、《字诂》一卷,《压韵便读》五卷首一卷。江永著有《古韵标准》四卷。” “古韵研究起于宋代吴才老,他认为先秦许多押韵材料后世念起来之所以不协调,是因为古人用韵较宽。遂著《韵补》五卷,以宋《广韵》为依据,按照他认为的古人用韵范围,将《广韵》206韵归并为九部。但他取材不严,归韵方法也欠周密。” “到明代以后,陈第彻底推翻宋人‘韵宽’理论,认为语音是随着时代、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着的。” “明末清初,顾炎武采纳陈第看法,他以《诗经》韵为主体,运用完全客观的方法归纳上古韵部,共得到‘古韵十部。’但是顾炎武又认为后代的书与古人用韵不合是后人错了,因此他在《音学五书》里专有《唐韵正》一部分,意思是据先秦古韵来改正《切韵》以后的韵书。” “江永首先批判顾炎武《唐韵正》里是古非今的语音发展理论,纠正了顾氏‘古韵十部’分法,把顾氏十部扩展为十三部。并著有《四声切韵表》一卷。《音学辨微》一卷,此外还有《周礼疑义举要》、《礼书纲目》。” “随着清朝经学的发展,到乾嘉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。此间安徽小学研究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,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小学大师,学界称为其首要人物是休宁戴震,其次为金榜、程瑶田,后有凌廷堪、胡匡衷、胡承珙、胡培翚。江苏段玉裁、王念孙、任大椿、卢文绍、孔广森都是戴震的学生,也为‘皖派’的杰出代表。在当时全国经学研究中,还有江苏的‘吴派’,其领袖为惠栋。” “这些人的著作就太多了,戴震有《六书论》、《尔雅文字考》、《方言疏证》、《续方言》、《转事二十章》、《毛郑诗考证》、《杲溪诗经补注》、《屈原赋注》、《考工记图注》、《声韵考》、《声类表》、《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》等著作。” “程瑶田著有《通艺录》、《仪礼丧服文足征记》、《考工创物小记》、《仪礼郑注疑直》、《禹贡三江考》、《论学小记》、《九谷考》、《释草小记》、《释虫小记》、《果蠃转语记》等著作。” “胡承珙作《毛诗后笺》三十卷、《礼义古今文疏义》十七卷、《小尔雅义证》十三卷、《尔雅古义》二卷。” “江有诰作《音学十书》,用《诗经韵读》、《群经韵读》、《楚辞韵读》、《先秦韵读》把先秦所有的韵文都搜集在一起,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见古人用韵,也为他对上古韵部的分立奠定基础和提供了确凿的证据,此项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。另外著有《说文六书录》、《古韵总论》、《音学变论》、《江氏字学叙录》、《唐韵更定部分》、《说文质疑》、《说文更定部分》、《说文系传订讹》、《说文汇声》、《经典正字》、《隶书纠缪》、《等韵丛说》等。” “夏心伯著有《诗古韵表二十部集说》,以补江氏之不足,另著有《六书转注说》二卷。”